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重读高中课文沈括《雁荡山》所产生的疑问?

2023-06-01 19:30:07 95

摘要:雁荡山于东海之滨,浙江省温州市内,是一座完整的白垩纪破火山,乐清市的北雁荡、中雁荡,平阳县的南雁荡,一井称“东瓯三雁”,人们口中的雁荡山一般指的就是北雁荡。这里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潮湿多雾,尤其是春季,茫茫的云山雾海中只有主峰百岗尖隐隐在...

雁荡山于东海之滨,浙江省温州市内,是一座完整的白垩纪破火山,乐清市的北雁荡、中雁荡,平阳县的南雁荡,一井称“东瓯三雁”,人们口中的雁荡山一般指的就是北雁荡。这里属于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潮湿多雾,尤其是春季,茫茫的云山雾海中只有主峰百岗尖隐隐在望,宛若仙境,“百岗云海”景堪称一绝。

重读高中课文沈括的雁荡山,越发读不懂了,真不知道高中时是怎么学的。而今发觉这篇文章既有地理知识的错误,也有逻辑不通的问题,还有文章写作表达上的问题。

一、雁荡之名

沈括在《梦溪笔谈》写道: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唐僧贯休为《诺矩罗赞》,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之句。……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唐代大书法家怀素的《与律公书》开篇即是“雁荡,自古图谱未尝言”,难道沈括是否故意照抄原句,但是他这样写,逻辑上就说不通了。唐代怀素说"雁荡,自古图谱未尝言”可以,宋代的沈括说“祥符中,尚未有名(大中祥符:北宋的年号)”,然而后面紧接着就说唐代有书有诗提到雁荡山,这不是打脸么?

沈括只提贯休的诗,不提怀素,因为怀素已经把雁荡山名字的事说得清清楚楚了,若提怀素,他这篇文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我觉得沈括是无中生有,硬是制造了一个噱头:雁荡山自古没有名字,宋代大中祥符年间皇帝要造宫殿,伐木人进山,才发现了此山,并起名雁荡山。整篇文章就是这样构思的,但是他又绕不过去唐代诗人写雁荡山的诗句和写佛教高僧诺矩罗在雁荡山居住的故事。怀素他绕过去了不提,可能怀素的文章知道的人很少,会不会沈括也不知道怀素那文,前面一句的雷同,纯属巧合,那就错怪沈括啦。

二、此文表述上显得逻辑混乱

我觉得沈括的这篇文章,把名与实,或者说,名称与名称指称的物,混起来说了。我们尝试着去理解沈括要表达的意思,我猜想他的意思大概是这样的:有两座山,一个是西域书中所提到的和唐代诗人贯休所写的山,我们用A来代表,它的名字书中和诗中都写得明明白白叫雁荡山;一个是沈括所处的宋代伐木者发现的山,我们用B来代表,它是不是雁荡山这个名称所指称的山,即它是不是A,无人知道,伐木者们也借用了雁荡山这个名字,来表示B了。后来发现其实B就是A。

从此文第一句看,沈括可能不知道A就是B,所以说“温州雁荡山,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他这里想说的就是一个通名“山”而已,如果直白地写“温州有一座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这样就好理解了。然后再说这是一座无名的山,雁荡山的名字是他后来加上的,因为他发现它就是古书和唐诗中所说的雁荡山。这座山的名字是怎样失而复得的呢?这样叙述下去,就条理清晰了。

总而言之,为什么说文章逻辑混乱呢,因为前面说了从文中第一句看,沈括不知A就是B,但文中出现了两次“此山”,尤其是“始见此山”,明显说明沈括又知道A就是B。所以我说此文表述上显得逻辑混乱。

他还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他的观点:说永嘉太守谢灵运游遍了这一带的山水,但没见他在诗文中提到过雁荡山,因此证明这一带没有名叫雁荡山的山。其实这在逻辑上是站不住脚的,此处有没有一座雁荡山,问问当地的村民就知道了。永嘉太守诗文中未提到,不能证明这个问题。因为谢灵运后来遇害,诗文流散,留下的诗未必齐全,这是其一,再则即使所有诗文未提到,也不能证明这个问题。

只要看一下怀素的《与律公书》,就清清楚了,A就是B。怀素说了雁荡山这个名称后,详细描述了这个名称指称的那个山的特征,建立起二者的对应关系:“山顶有大池,相传为雁荡,下二潭,为龙湫。”这还不算,怀素还对这个山的位置进行了定位:“山南有芙蓉峰,下有芙蓉驿。”还借用古书进一步定位“东南大海际,山以鸟名,村以花名。”但沈括“抄”完怀素第一句话后,其他细节不提,这样徒增疑惑。

沈括的文中出现了六个“雁荡”,这六个“雁荡”的名称虽然是同一个词,但在这段文字中所指却在变化,因此造成了理解的混乱。

三、沈括真的发现了河流侵蚀形成峡谷和山峰的原理吗?

沈括的雁荡山一文,被认为最早提出了河流侵蚀下切是造就峡谷、山峰地形地貌的动力的原理(沈括提出的河流侵蚀造山的原理,早于西方地理学家近800年)。我们看一下原文∶"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上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千宵。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 岿 然挺立耳。"其中最后这句,好像是说那些巨石诸峰原来被沙土掩埋,大水冲激,把沙土冲走了,巨石才露出挺立在那里。这里有现代地理学中的河流侵蚀,塑造河谷地貌的原理吗?现代河流侵蚀原理非常复杂,涉及到地壳运动、河流水文、沙量平衡、基岩岩性、机械侵蚀和化学侵蚀等一系列知识。但沈括的理论中并未说河谷巨石的形态是大水冲出来的,而是说水把沙土冲走,让巨石显露。

文中后面一句,似乎有一点河流侵蚀造就地形的意思了“如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皆是水凿之穴。”这“水凿之穴”四个字很接近了现代河流侵蚀原理了,可惜下面一段又不知所云“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亦此类耳。”这里的“植土龛岩”最为费解,似乎又回到“石为土埋,大水冲激,沙走石留”的认识水平上。文中还举了陕西黄土高原黄土涧的立土的例子,也是沙走石留的思路。

雁荡山是一座破火山,不是流水侵蚀形成的山。当然在近千年前,能认识到这个水平,实属不易,继续解决一个个问题,就能接近真正的河流侵蚀原理。可惜沈括从这一步开始并未继续深入,是时代的局限使然。

本文参考《中国国家地理》,仅限于非商业性信息传递之用。如有侵犯您正当权益,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最短时间内删除,并致以歉意。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